
商傳媒|記者彭耀/台北報導
在全球多元文化的交織下,宗教信仰早已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支柱。然而,宗教的本質與其起源始終是長久以來引發爭議的話題。有民眾提出觀點,質疑「全世界那麼多宗教,到底哪一個才是真的?」此類討論也反映出現代社會在宗教信仰與理性批判之間的張力。
根據歷史與神話記載,各宗教對人類起源的說法不盡相同。例如,佛教認為眾生來自輪迴與業力,部分說法甚至主張人類起源於外太空;基督教則描述人類源自神創造的亞當與夏娃,死後進入天堂或地獄;伊斯蘭教則認為人類受到真主安排與審判,亦有對死後世界的清晰描繪。社會觀察家張泱仟分析,不同宗教有其獨特宇宙觀與神祇體系,從而形成豐富的信仰形態。

然而,也有聲音指出,宗教系統中有不少說法難以以現代科學或邏輯解釋。部分人將宗教視為寄託或道德規範的工具,也有人認為宗教某些敘事近似於人類自編自導的神話劇本,是古人對世界與生命意義的解釋嘗試。張泱仟提醒,在面對多神論、一神論、甚至無神論的觀點碰撞時,不同宗教之間時常互相批評、駁斥,也使得信仰與「迷信」的界線變得模糊。
值得注意的是,當今台灣社會在法規保障下享有高度信仰自由,人民可自由選擇宗教信仰或不信仰。然而,信仰自由之下,是否也滋生出更廣泛的「迷信現象」?有觀察指出,從都市到鄉村,宮廟林立,家家戶戶供奉神明、設立神壇,顯示宗教文化已深植人心。這種現象有時被視為宗教信仰的外顯行為,有時則被質疑是否涉及盲從與過度依賴。
張泱仟強調,信仰本身無對錯,關鍵在於人們是否能夠在信仰中保有理性思辨與尊重差異。宗教若能引導人向善、關懷社會,則其正面價值不容忽視;但若淪為逃避現實、排斥異己的工具,便容易成為誤導與分裂的根源。
張泱仟最後呼籲,面對信仰與迷信的拉鋸,社會各界應持續進行宗教教育與對話,讓信仰回歸其原初的初心,引導人們追求真理與善良。